2025年“3·15”消费警示
维护消费权益 共筑放心消费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为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升消费者风险防范意识,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如下消费提示:
一、食品安全莫松懈
食品安全关乎生命健康,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或外出就餐时,一是选择正规超市、农贸市场等场所,仔细查看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等信息,避免购买"三无"食品,即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以及无生产厂家的食品;二是选择卫生条件好,食品经营许可证和健康证件齐全的餐馆就餐,优先选择公示“明厨亮灶”的餐饮单位;三是仔细核对菜品价格与菜单标注是否一致,警惕“时价”“时令价”等模糊表述,结账时留存消费明细;四是慎点生食水产品、凉拌菜等高风险食品,外卖配送需检查封签完整性,签收后及时食用,避免长时间存放。
二、外出旅行需明辨
旅游是放松身心、拓宽视野的好方式,但在享受美好旅程的同时,也需警惕各类消费陷阱。一是消费者报团出行应选择具有《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正规机构,切勿贪图便宜选择无资质的"黑旅行社",这类机构往往缺乏基本保障,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的权益难以得到维护;二是签订合同时需明确交通、住宿、自费项目等细节,拒绝“不合理低价游”。对于合同中的模糊表述或不合理条款,要求旅行社解释清楚并修改。注意合同中关于购物和自费项目的约定,避免被强制消费;三是自驾游预订民宿或景区门票时,要选择信誉好的平台,确认平台是否公示商家营业执照,核对退改规则。可以浏览多个平台进行价格比对,防止一些平台“杀熟”或虚标价格让消费者花冤枉钱;四是旅途中购买特产需查看商品产地、保质期,索要发票并避免邮寄“三无”商品,谨防“特产变次品”。
三、家电选购防误导
因“国补”政策推行,消费者购买家电的热情不断提高,然而,一些商家非法利用惠民工具,违背补贴发放初衷,损害消费者利益,扰乱市场秩序。消费者在购买家电时,要提前了解政策细节,选择正规渠道,规范操作流程,避免被虚假宣传误导,确保真实享受国家补贴实惠。一是警惕“杀熟”与价格陷阱,部分平台可能通过大数据对高频用户推送高价或虚假优惠,建议消费者对比不同账号、平台价格,优先选择品牌官方渠道,警惕“内部渠道”“特价样机”等营销话术,避免非官方渠道的“先涨后补”等低价陷阱,线上交易需保留促销宣传截图;二是查验产品CCC认证标识、能效等级及出厂合格证明,拒绝接收无铭牌或信息不全的商品;三是确认售后条款,要求商家书面注明保修期限及范围,安装后当场调试并索取服务凭证,避免“安装乱收费”等问题。
四、网络购物须谨慎
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直播购物成为热门消费方式。然而,其中也隐藏诸多问题,部分主播夸大产品功效,虚假宣传;商品质量参差不齐,与直播间展示不符;售后服务难以 保障,退换货困难等。消费者在直播购物时,不要仅被主播的宣传话术迷惑,要关注产品本身。一是查看商家的信誉评价,了解其他消费者的购买体验,要求主播展示产品的详细信息和资质证书;二是保留好直播录像、聊天记录、订单截图等购物凭证,以便在出现问题时维护自身权益;三是选择正规直播或电商平台,核对商家营业执照及商品资质信息,拒绝点击不明来源的购物链接;四是仔细阅读商品详情,特别是退换货规则、售后服务等内容;五是警惕“低价促销”“限时秒杀”等营销手段,优先选择平台担保交易,警惕“私下转账”“扫码直付”等脱离平台监管的支付行为。
在此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当自身合法消费权益受到损害时,要及时与经营者沟通协商,协商不成的,可拨打12315热线或通过公众号、APP、小程序等入口登录全国12315平台进行投诉或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