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场监管局参加《河南省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发展与监督
管理办法》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

时间:2025-02-25 09:00 来源:省政府新闻办

1.jpg

  2月24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发展与监督管理办法》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河南省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发展与监督管理办法》的立法背景和主要内容,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省市场监管局总检验师佟桁介绍我省检验检测认证工作情况以及推动《办法》贯彻落实的相关情况。

?.jpg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市场监管部门和检验检测认证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检验检测认证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河南省市场监管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质量强国、质量强省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的理念,加快构建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权威公信、通用互认的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认证工作水平,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主要做法有:

  一是不断完善体系建设,检验检测认证事业规模稳步扩大。“十四五”以来,我们坚持高位谋划、统筹推进,围绕服务产业发展、服务民生需求、服务质量安全的总体要求,重点从规划布局、产业引领、融合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推动检验检测认证高水平开放与现代化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和完善现代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省拥有国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45家、省级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138家。省级资质认定获证检验检测机构3158家,位居全国第4名,检验检测从业人员约8万余人,每年向社会出具检验检测报告2200余万份,检验检测年营收超过120亿元。在我省开展业务的认证机构有671家,其中,省内主机构25家,在河南设立分公司、子公司的认证机构31家,全省有效认证证书11.9万张、涉及获证组织3.5万家。

  二是持续强化机构监管,检验检测认证市场秩序有效规范。紧盯重点领域监管,严守质量安全底线,组织开展检验检测和认证从业机构“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有力维护检验检测认证的有效性和公信力。2024年,我们聚焦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公共安全和潜在风险大、社会风险高的重点领域,联合五部门开展全省检验检测综合治理行动,组织开展机动车检验、生态环境监测、珠宝贵金属饰品检验检测领域专项整治。聚焦电动自行车、燃气燃烧器具、消防产品、儿童用品等重点领域,强化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督检查,坚持打建结合、推动标本兼治。针对珠宝贵金属饰品、室内空气甲醛检测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迅速调查处理,加强监管治理。全年检验检测监管中现场检查机构1071家次,查办违法违规案件79起,立案查处案件50起。全年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中发现问题633个,下发责令整改通知421份,累计撤销强制性产品证书527张。

  三是坚持示范引领带动,检验检测认证助力发展动力增强。统筹布局省级以上质检中心建设,打造高水平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国家棉花羽绒及纺织服装产品质检中心、国家新能源汽车供能装置质检中心相继获准批复。实施“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深入开展“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大力推行绿色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等高端品质认证,促进消费市场发展,鼓励认证机构开展产品碳足迹认证等技术创新。先后涌现出中船七二五所“攻克高强度止裂钢评价技术难关”、郑州三磨所“研发超硬材料及制品检验检测技术”、南阳市艾草产业、新乡县振动产业等一批检验检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等试点项目及优秀案例,得到社会普遍关注,提振了市场信心。

  四是加强机构能力建设,检验检测认证专业化水平整体提升。联合中部四省签署检验检测合作备忘录,推动检验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共用、结果互认、监管互助。组织开展中部四省、黄河流域五省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工作,从食品、生态环境、农资产品、建材产品等7个项目考核检验检测机构能力水平。着力提升认证监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不断完善认证监管技术专家库。鼓励认证机构通过获得认可提升能力水平,引导认证机构集约化、国际化发展,培育一批专业性强、职业素养高的认证从业人员。持续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连续两年组织开展机动车检测工、农产品食品检验员、纤维检验员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打造高素质检验检测技能人才队伍。

  下一步,全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将以贯彻落实《办法》为契机,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夯实基础支撑体系。积极搭建服务企业转型升级、质量提升、品牌创建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与我省各行业服务发展同频共振,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特色产业质量提升。二是进一步提升市场监管效能。厘清监管职责边界,夯实从业机构主体责任,科学合理组织检验检测和认证从业机构“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强化智慧监管赋能,充分运用风险分类及大数据分析手段,靶向聚焦问题,规范涉企检查。加快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制度创新步伐,积极推进信用监管在检验检测认证业务领域的应用。三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广泛开展检验检测认证系列宣传活动,强化服务效能提升,支持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中小机构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努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


  河南法治报记者

  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涉及众多领域、多个政府职能部门,请问,《办法》出台后,如何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形成全省监管合力?

?.jpg

  省市场监管局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处处长 宋倩

  谢谢您对检验检测工作的支持和关注。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涉及产品质量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众多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公安、民政、司法行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等部门均对检验检测机构有相关监管职责,《办法》对如何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监管进行了明确:

  一是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提升协同监管能力,提高市场监管效能的重要举措,对营造公平公正、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办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市场监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检验检测机构年度监督检查计划,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二是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对涉及多个部门、管理难度大、风险隐患突出的监管事项,要建立健全跨部门综合监管制度,强化条块结合、区域联动。《办法》积极贯彻落实此项工作部署安排,在第三十九条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市场监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推行跨部门综合监管,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协同监管机制,形成综合监管体系。

  三是强化信用监管机制建设。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持续推动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统筹开展信用信息公示、信用风险分类、失信行为治理,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市场监管效能明显提升。《办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市场监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公示监督检查结果,将违法行为处罚信息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平台和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并根据处罚信用记录对相关主体采取提高抽查比例、增加抽查频次等措施加强监管。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办法》分别用两个专章规范服务发展与监督管理工作,请介绍一下,我省的认证工作在这两方面发挥了什么作用?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jpg

  省市场监管局认证监督管理处处长 董聃聃

  谢谢您的提问。认证是国际通行的第三方评价工具,其基本功能可以概括为质量管理“体检证”、市场经济“信用证”、国际贸易“通行证”。近年来,我们坚持认证服务发展与强化监管并重,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在服务发展方面。一是积极发挥认证拉“质量高线”作用。目前认证涵盖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等类型,通过认证的传导反馈,从供给端和消费端双向发力,倒逼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服务质量。比如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农产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以及转基因技术,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二是积极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以认证为牵引,统筹运用市场监管各要素,帮助企业解决质量意识淡薄、质量技术不高、管理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升行动开展以来,全省市场监管系统直接帮扶企业787家,培训企业6578家、培训质量管理人员19679人次,试点企业产品一次校验合格率平均提升3%以上,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强化监管方面。一是强化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简称CCC认证)是政府为保护广大消费者人身和动植物生命安全、保护环境、保护国家安全,依法实施的一种产品合格评定制度。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将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充电器等12种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风险的产品纳入CCC认证管理,我们摸排相关企业、召开行政指导会、解读政策要求,为企业规范生产、开展产品认证提供服务,也为做好认证监管、守牢安全底线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加强自愿性认证监管。重点关注认证风险高和社会关注度高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机产品认证、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等领域,严厉打击虚假认证、减少遗漏认证程序等问题,严肃查处认证机构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强化多方协同联动。联合网络监管、广告监管开展监测,及时核查认证违法线索。配合财政部门加强对招投标材料中认证证书的查验,对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公安机关。四是着力提升监管效能。依据认证机构风险分类结果,实施差异化精准监管,做到高风险机构加强监管,低风险机构无事不扰。推进事中事后监管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推动落实“三书一函”制度,刚柔并济增强监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