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优化营商环境“排头兵”激活市场发展“新动能”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商事制度改革工作纪实

时间:2020-06-22 10:42 来源:河南日报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经济各领域都带来巨大冲击。但压力往往与机遇并存,在中原大地上,群众创业投资热情似乎并未因此而削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日公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突破700万户,达728万,与去年同期相比不仅增长16.2%,且高出全国平均增速5.9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发展往往与经济景气情况呈正比,河南市场主体增量之所以能够“逆势上扬”,离不开多年来商事制度改革持续、纵深推进为经济发展装上的“新引擎”。

    一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河南自2014年3月开始实施商事制度改革,随着一系列举措的不断加码,全省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尤其自2017年以来,每年新增登记数均保持在100万以上,其中2018年新增131.2万户、2019年新增159.1万户,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市场主体总量已是商事制度改革前的2.8倍。

    像一棵树的茁壮成长源自肥沃的土壤,市场主体的蓬勃发展也得益于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马林青说,商事制度改革释放的红利,让群众创业门槛更低、负担更小,企业注册注销的“全程网办”,开办时间、政务审批事项流程的大幅缩减,以及新型监管带来的宽松环境,都让群众不跑腿、不求人就能把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事情都办妥,这极大激活了我省蕴藏的巨大创业潜力和发展活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以商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省市场监管部门持续推进市场准入领域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出多个改革亮点,在全国叫响了河南商事制度改革的品牌。

    1 市场准入门槛持续降低创业“没负担”

    2014年3月,我省开始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进一步放宽了注册资本登记条件,简化了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正式开启全省商事制度改革的征程。近年来,我省不断清理废除妨碍市场发展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做法,最大限度实现了准入环节的便利化。

    ——企业注册条件逐步放宽。

    如果说认缴制的实行极大降低了企业进入市场的资金负担,解决了“钱”的问题,那么企业住所申报承诺制就进一步为创业者解决了“场所”的问题。拿不出来办公场所的权属证明或租赁协议就无法注册企业,这曾是困扰无数创业者的烦恼。围绕于此,我省逐步放宽住所登记条件,2018年10月,企业住所申报承诺制试行,监管部门充分利用全省共享的不动产登记信息进行核验,不再要求群众出具相关房屋证明,进一步减轻了创业负担。

    同年10月,郑州的袁女士通过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系统成功为公司注册了名字,前后用时不到半小时,而以往这需要往监管部门跑很多趟。针对“起名难、审核慢”这一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2018年,我省开始推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改革”,监管部门不再核名审批,把主动权“放”给企业自主申报,极大提高了登记效率。

    在为国内创业者降低门槛的同时,我省还持续提升外资企业登记注册便利化水平。根据外商投资法和国务院实施办法,市场监管局不断加强与商务部门协作,优化升级外资企业登记注册流程,实现了工商登记与商务备案的“一口办理”,让外资企业准入手续更加简单,也让河南逐渐成为外资聚集的热土。

    ——企业开办时间越来越短。

    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持续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成为优化政务服务的重要一环。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公安、税务、人社、人行、大数据等部门,印发专项实施方案,在2018年将全省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4.5个工作日的基础上,2019年进一步压缩至4个工作日。其中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环节取消,企业登记控制在2个工作日内,印章刻制和初次申领发票均在1个工作日内办妥。

    在改革以前,仅企业登记法定时间就需要15个工作日,从15天缩减至2天,是市场监管部门念好“服”字诀的成效体现。

    目前,省市场监管局正在加快推进企业开办线上“一网通办”和线下“一窗办理”项目建设,让群众不用再奔波于各窗口之间,“只进一扇门”就能解决企业开办的诸多事宜,让登记注册变得更简单。

    2 证照改革全面推进审批“大瘦身”

    长期以来,“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问题都是制约群众投资创业的难点。我省自开展商事制度改革以来,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自我革新,连续啃下“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等改革的“硬骨头”,实现了政务审批服务的“大瘦身”。

    ——“多证合一”帮助企业“一照走天下”,改革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

    2017年8月1日,郑州某公司法定代表人吴洪景领到了河南首批“三十五证合一”营业执照。他坦言,之前从未想到政府的改革力度会如此之大,以前需要花2个多月到10多个部门办理的证照,如今仅通过一个窗口当天就拿到了营业执照。

    令创业者拍手称叹的“三十五证合一”改革,将涉及23个部门的35项备案类证照事项全部整合到营业执照上,让企业不仅实现了“一照走天下”,在办理营业执照后,还能同时达到预定可生产经营状态,大幅缩短了进入市场时间,减轻了创业成本。

    这只是我省深化“多证合一”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坚持对“多证合一”整合事项实行动态管理,实行“一窗办理、一表申请、一网共享、一站公示、一照应用”的“五个一”服务模式,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强化数据共享,最大限度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河南“多证合一”改革也因此获得国家领导的两次重要批示和充分肯定,获得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的专门通报表彰,在全国进行了复制推广。

    ——“证照分离”改革囊括526项事项,极大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证照”是企业进入市场的两把“钥匙”,“证照分离”改革的实施,解决的就是“准入不准营”的难题。

    根据国务院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部署,省市场监管局充分发挥牵头职能,自去年12月1日,在河南自贸试验区全面试点启动“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对中央层面设定的523项和河南省层面设定的3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通过4种方式同步实施改革,其中直接取消审批13项、审批改为备案8项、实行告知承诺60项、优化审批服务445项,并且逐项明确具体举措和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大幅减少行政审批,实现了市场主体的“快入准营”,极大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526项改革事项涉及52家省直部门,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措施之实可谓前所未有。“证照分离”也牵起了“放管服”改革的牛鼻子,进一步加快了我省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进程,受到国务院的表扬。

    3 登记事项全程电子化办事“零跑腿”

    商事制度改革带来的成效,还体现在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市场主体办事流程的“再造”上。从以往的“面对面”提交大量纸质材料,到如今的“键对键”全程电子化审批,河南的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改革持续走在全国前列,为群众创业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登记事项全部“不见面审批”,足不出户就能办公司。

    “在手机上办理营业执照,只用3小时就搞定了。”2017年11月7日,郑州唯爱康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华南,领到了全省第一张电子营业执照。这一天,河南在全国率先建成的企业登记电子化系统“河南省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网上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这不仅仅是方便企业注册的单一平台,而是服务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在内所有市场主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群众和市场主体足不出户,通过电脑或手机随时随地登录该平台,就能办理名称核准、设立、变更、备案、注销等登记业务,以及股权出质等其他类型的业务。依托互联网技术,市场监管部门实现了对服务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方式的颠覆性变革。

    技术深化变革。通过对平台的不断优化,我省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申请量和通过量持续增长,占比率快速提高。目前,全省通过全程电子化新登记的市场主体占比达90%,居全国前列。尤其是疫情期间,市场监管部门全面加强宣传和服务,将电子化平台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推动该比例一度高达93%,甚至有13个省辖市的登记注册实现了100%全程电子化办理,这显然为疫情期间“稳市场主体”提供了最大保障。

    便利的同时更需要安全。为了杜绝网上虚假注册等现象发生,进一步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我省还在实名验证上不断下功夫。去年3月1日,省市场监管局在全国首家上线了企业登记身份管理实名验证系统,率先通过开展实名验证打造更为公平有序的市场准入环境,受到企业、群众的高度评价,成为商事制度改革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企业注销“一站式”办理,退出不再难。

    市场经济要实现吐故纳新、优胜劣汰,就要让企业“进”“退”自如。企业要退出市场,就必须要办理注销登记,近年来,我省采取简易注销、开设注销登记“一网通”专区等形式,帮助更多创业者甩掉“退出难”的包袱,可以更快地开展二次择业、创业。

    2017年3月,我省正式开展企业简易注销改革,对在领取营业执照后未开展经营活动、申请注销登记前未发生债权债务或已将债权债务清算完结的部分企业,优化注销流程,简化注销手续,实行简易注销。在此基础上,市场监管部门联合税务、商务等多部门持续探索更加便捷的退出机制,去年8月,在河南政务服务网开通了企业注销“一网通”服务专区,并进一步精简文书材料、压减公告时间,让各类注销业务可以“一站式”办理,为创业解决了后顾之忧。

    4 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监管“更高效”

    “宽进”的同时更要“严管”。如何“管得住”“管得好”,创造更好营商环境,同样是商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制度设计,积极构建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河南)为支撑,以企业信息归集、公示为基础,以“双随机、一公开”和大数据监管为手段,以信用约束和联合惩戒为抓手,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体系。

    ——企业信息公示数量大幅提升,市场更“透明”。

    加大对涉企信息的公示力度,是构建信用监管的支撑。2016年,省市场监管局承建的“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河南)”投入使用,目前已归集并公示728.9万户市场主体的登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息,累计访问量达58.8亿人次。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政府管理效能,且极大提升了信息透明度,为市场主体投资交易减少了风险。依托该系统,省市场监管局进一步完善信息归集、共享,先后与60多家省直部门签订共享协议,让数据在政府各部门之间流动,为企业办事提供数据支撑,让“信息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

    ——“双随机、一公开”提升监管效能,营商环境“更优”。

    如果说商事制度改革前的市场监管是“大水漫灌”,那么“双随机、一公开”的实施就是“精准监管”,随机确定检查对象、执法人员,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的做法,不仅提升了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且避免了多头重复执法检查,有力减少了政府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过多干预。

    2018年9月,我省正式印发《河南省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实施方案》,开始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2019年年底,由省市场监管局牵头、27个部门组成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联席会议举行首次会议,实现了市场监管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监管,推动监管改革再升级,“进一次门、查多项事”,让监管效能最大。

    ——联合惩戒加大执法力度,企业更“诚信”。

    年报工作是构建信用监管体系的基础,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全省企业年报率持续走在全国前列。今年以来,虽受疫情影响,但截至6月初,我省已有145.4万户企业开展年报,公示率为81.9%,居全国第二位。

    有力的监管离不开有效的惩戒。省市场监管局通过加强对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管理,持续推动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截至目前,全省市场监管部门累计列入经营异常名录84.6万户;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9.34万户,限制失信被执行人21257人次,让有信者行天下,失信者寸步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监管效果。

    在加大惩戒的同时,我省对失信企业采取包容审慎态度,2018年率先出台了严重违法失信企业信用修复机制,鼓励企业主动纠错、重塑信用,成为“放管服”改革的新亮点,受到了省委深改办通报表扬。截至目前,全省近万户企业开展了信用修复。

    新型监管推动营商环境更优。在去年全国工商联开展的“万家民企评价营商环境”调研中,我省企业对诚信环境的总体满意度位列中部六省第一。

    从先行先试到整体推进,从降低准入门槛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从激发市场活力到规范市场秩序,从单一部门改革到牵头多部门综合性改革,河南商事制度改革规范了市场秩序,优化了营商环境,改善了政府形象,激发了创业热情,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马林青表示,改革永无止境,下一步,省市场监管局将牵头在全省推开“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加快建设河南省企业开办“一网通”平台;持续完善企业注销“一网服务”;深入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便利外资企业登记注册,以更大的改革魄力,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激发更大市场活力,让适应新消费需求的新业态、新模式快速进入市场,全力保障市场主体持续、稳定壮大,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为河南高质量发展构筑竞争新优势。

(孙静  陈凯  史娟)

“数”读河南商事制度改革成绩单

1

2017年以来,每年新增登记市场主体均保持在100万以上,其中2018年新增131.2万户、2019年新增159.1万户

2

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突破700万,是商事制度改革前的2.8倍

3

通过全程电子化登记的市场主体占比达90%,居全国前列

4

企业开办时间在2019年压缩至4个工作日,其中企业登记控制在2个工作日内

5

“证照分离”改革囊括526项改革事项,涉及52家省直部门,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措施之实前所未有

6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河南)”已归集并公示728.9万户市场主体信息,累计访问量达58.8亿人次

7

截至今年6月初,已有145.4万户企业开展年报,公示率为81.9%,居全国第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