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加强信用监管工作综述

时间:2020-01-13 15:58 来源: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显示,郑州市排名第17位,比上一年提升了6位;《人民日报》评价:郑州已经成为内陆开放的新高地。

  2018年以来,河南省郑州市围绕“放管服”改革持续发力,在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加强信用监管,助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激发了投资创业热情。截至目前,郑州市市场主体总量达111.6万户,较商事制度改革前增长了133%,平均每百人拥有市场主体11户。

  两平台融合 信用监管基础持续夯实

  依法公示归集企业信息是信用监管的基础,也是社会共治的前提。郑州市狠抓企业信息源头归集,筑牢信用监管基础,连续两年被评为河南省涉企信息归集先进单位。

  郑州市克服市场主体总量大等困难,强化宣传引导,优化考核方式,强化培训督导,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河南),强力推进市场主体年报公示工作,为全省市场主体年报公示率连续3年超过90%作出了贡献。郑州市建立了市场监管局牵头、50个成员单位协同、16个县市区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协力推进的信息归集工作格局,并建立月汇总、季通报、半年分析等制度,抓紧抓实信息归集工作。2018年7月,抓住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统一信用信息数据标准的契机,该市大力推进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河南)和“信用郑州”两大平台的互联互通,打破“数据孤岛”。截至2018年年底,该市已归集政府部门涉企信息320多万条,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一平台抽查“双随机”管出公平效率

  商事制度改革的难点在于“放开”的同时还要“管好”,建立在“双随机”监管基础上的信用监管是落实“管好”的基本手段。

  郑州市委、市政府将“双随机、一公开”工作纳入“放管服”改革重点督查、依法行政考核、深化改革A类考核指标,市政府每周听取相关工作汇报,建立有48个成员单位的“双随机、一公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规范机制,明确规则,完善“一单、两库、一细则”,全市初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牵头、协同联动、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除处理投诉举报、开展大数据监测或上级部门有特殊要求外,“双随机”监管已经成为全市市场监管部门行政执法的基本手段。

  一清单惩戒 联合监管威力日益凸显

  落实信用约束措施,推进联合惩戒,是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重要环节。郑州市实行统一惩戒清单管理,创新梳理了《郑州市失信联合惩戒清单》,成为全国首个惩戒措施清单式管理的城市。该市市场监管局积极落实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制度,将其作为信用监管和联合惩戒的主要手段。全市实行黑榜发布制度常态化,讲好信用约束故事,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典型案例征集宣传力度。

  在“严管”的同时,郑州市探索建立信用修复机制,从范围、条件、分工、流程方面对信用修复工作进行全面规范。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共有58567条企业依申请移出异常名录的信用修复记录,修复率达40.87%;共有1052条依申请移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信用修复记录,修复率达5.57%。按照《郑州市信用修复管理暂行办法》,因行政处罚被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如及时纠错给予修复信用机会。截至2018年年底,已实施信用修复近400次。

  “在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中,郑州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落实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得到国务院督查组的肯定,让我们充满了干劲。下一步,我们将制定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继续加强涉企信息归集,大力推进市场监管领域跨部门联合抽查工作,用好激励政策,提升营商环境,让信用郑州尽显发展活力。”郑州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